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新征程。“十三五”,在偃师历史上,时间的巨笔绘就了令人惊叹的壮美画卷。“十四五”,一段波澜壮阔的新征程,前进的号角鼓舞着永不停歇的奋斗脚步。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偃师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抢抓撤市设区历史性战略机遇,开启新时代奋斗新征程。
聚焦洛阳副中心 经济发展高质量
回眸“十三五”,偃师初心如磐,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深入推进“9+2”工作布局,紧盯建设“六个偃师”奋斗目标,持续做好产业、生态、文化“三篇文章”,打好改革、民生、治理“三张牌”,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写下了让全区人民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偃师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8%,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新常态下“中高速”换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偃师主动对标重大战略,围绕“222”现代产业体系,实行“一个项目、一名服务员、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形成了“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的项目建设大格局,先后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09个,总投资643.3亿元,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制鞋、电线电缆等传统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入选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
聚焦创新引领 产业发展高质量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偃师紧紧围绕“实力更强、活力更足、产业更优、生态更美、文化更兴、治理更佳”的发展目标和“一极三区”发展定位,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打造场域载体“强磁场”,奋力建设洛阳都市圈东部经济增长极。
“十三五”以来,偃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持续发力。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两大新兴产业比翼齐飞,制鞋、电线电缆等10大传统行业提升改造,860余家企业完成提标升级,“1+X”产业新格局显露峥嵘。
偃师坚持把良好营商环境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开展“活商、亲商、安商、稳商、便商”行动,深耕投资环境、服务能力、要素保障、产业配套,秉持共赢理念,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
“十三五”以来,偃师引进超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40个,开工建设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300个,吸引外资9.49亿美元,出口总额19.6亿元。3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6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为偃师创新引领增添了充足底气。偃师产业集聚区进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健稷农业产业园晋级国家级“星创天地”,龙海电子玻璃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建龙微纳在中部六省首家上市上海科创板,改革推动力、开放带动力、创新驱动力更加强劲。
聚焦都市圈 城乡发展高质量
开窗见绿,出门见园。城市书房内书香醉人,便民公厕随处可见。
五年来,偃师积极融入洛阳都市圈,构建“一中心、一重点、六特色、美丽乡村全覆盖”的城乡规划格局,坚持规划引领、管理提优“三位一体”推进,城乡变得更美、更绿、更畅,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连续三届蝉联“河南省文明城市”。
“十三五”以来,偃师累计实施城建提质改造项目407个,新建广场游园28个、城市书房9座、停车场14个、公厕50座,新增供暖面积24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28个、背街小巷7条,新增城区绿地149.3万平方米,绿化率提升至39.99%,新修城区道路52.32公里,两年完成7个整村约2万人征迁任务,同时拆除各类违章建筑超过300万平方米,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乡环卫实现一体化,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9万余农户完成改厕,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摘帽,15个村成功创建省级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群众人居环境、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五年来,偃师变化历历在目,一个个提升偃师形象和群众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建成投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画卷徐徐展开,一座宜居宜业的幸福新偃师正在形成。
聚焦绿色发展 生态建设高质量
城市宜居,生态为要。漫步伊、洛河畔,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杨柳翠绿;湿地公园水鸟翔集,或闲庭信步觅食,或掠水低飞而过。
“十三五”以来,偃师瞄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目标,按照洛阳市“四河同治、三渠联动”实施方案要求,以沿黄生态保护治理和伊、洛河流域生态治理为引领,持续实施“两河两渠”综合治理提升工程,推进伊、洛河夹河滩湿地公园建设,对伊河、洛河、中州渠偃师段和伊、洛河夹河滩区涝洼渠整治提升,实现了“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的目标。
偃师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通过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分类施治、上下联动,对全域内的十余家矿山企业关停拆除。同时,累计投资近10亿元,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清理历史欠账,让绿色重回山体。
同时,偃师按照“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环城沿河沿路景观化和乡村田园化”的标准,实施全域绿化,全面推进“绿廊”“绿网”“绿带”“绿岛”“绿园”等工程,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一副生态宜居的生态长卷在伊洛大地徐徐展开。
聚焦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文旅发展高质量
偃师立足“华夏第一王都”,坚守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统筹推进大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境内旅游资源,文旅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
“十三五”以来,偃师高标准谋划,大手笔开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依托二里头遗址及周边历史环境,积极实施了总投资10.9亿元的博物馆周边配套工程,实现了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市政配套管网工程、周边18个村庄风貌打造工程等与遗址博物馆同步建成、同步投用。
同时,多次举办“重走玄奘路”、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夏商都邑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并积极谋划实施10余个文化旅游、沟域经济、特色小镇等项目。
如今,玄奘故里完成提升改造,马蹄泉度假村游人如织,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中外游客“网红打卡地”,最高日接待国内外游客3.8万人次。“夏商古都、玄奘故里”的文旅品牌进一步叫响。
回首“十三五”,偃师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偃师在洛阳都市圈和全省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迈入“十四五”,偃师站在撤市设区的新起点上,以着力打造洛阳都市圈东部经济增长极,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示范区、伊洛河流域生态保护核心区、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引领区“一极三区”为发展定位,以工业强区、生态立区、文化兴区“三区同建”为发展战略,优化“1+X”产业布局,打造“两河两山”生态布局,构建“一带两区”文化布局,奋力实现实力更强、活力更足、产业更优、生态更美、文化更兴、治理更佳的“十四五”发展目标。
奋进“十四五”,综合实力更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年均增速高于洛阳市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洛阳市1个百分点以上。
奋进“十四五”,发展活力更足。开放型偃师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开放平台更多,开放主体更强,开放招商质量更高,实现进出口总额3亿美元,实际利用境内外资金175亿元。
奋进“十四五”,产业结构更优。一、二、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主导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支撑地位更加凸显,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5%以上。
奋进“十四五”,生态环境更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主要干支流水质、细颗粒物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5%。
奋进“十四五”,文化产业更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文化旅游融合更加充分,夏商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奋进“十四五”,社会治理更佳。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就业、教育、健康等民生保障更加普惠,居民人均收入达4.4万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缩小至1.5。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偃师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勇拼搏,砥砺前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激情燃烧,奋力书写偃师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