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偃师市脱贫攻坚紧紧围绕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原则,持续做好脱贫成效巩固工作,严格落实退出标准程序,紧盯剩余未脱贫的152户408人,逐户进行研究,做到户户有增收措施,户户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所有计划脱贫户增收措施精准到位,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为此,偃师市在会诊如何“拔穷根”的问题上,精准地开出了“抓产业、稳就业”这个药方。
突出特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偃师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势、着眼长短结合,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作用,引导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融入产业链条,探索完善贫困群众与带贫载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多方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做实农村经济组织,筑牢高质量脱贫的坚实基础,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就业扶贫“百分百”,让困难群众持续增收,从而彻底拔掉“穷根”。
在大口镇草庙村平菇种植基地,一个个平菇栽培袋整齐摆放,平菇破袋而出,长势喜人,宛若朵朵盛开的莲花。袁冰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积累了多年的平菇种植经验。这些年,他和妻子通过不断的辛勤劳作,最终依靠平菇种植走上致富路。
面对群众争着脱贫摘帽的新风气,草庙村村委会主任黄志峰信心满满地说,去年,草庙村“两委”强化产业发展和引导就业这两块工作,提振和激发脱贫户脱贫退出的信心和决心。今年,贫困户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这一新气象,更加坚定了草庙村脱贫的信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突出产业脱贫的“治本”作用,才能真正激发贫困乡镇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2020年,偃师市依托缑氏镇伊洛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化镇马洼村豌豆苗合作社等,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等,实施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工程,继续出台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的奖补措施,引导发展艾草、食用菌、葡萄、优质杂粮等优势特色种植产业,实现特色主导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见效快的产业落实到户、精准到人。
香菇栽培需要与土壤、气候、坡度等自然条件高度匹配。偃师市府店、大口等镇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证明了发展香菇栽培“大有可为”。对于香菇产业,偃师群众并不陌生。随着香菇产业链逐步完善,一个成熟的产业即将形成。为此,偃师市今年结合府店、大口两大香菇种植基地,实施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鼓励贫困户自主种植香菇,每个菌棒补贴3元,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调整结构,稳步推进电商扶贫
除了“选准产业”,用电商激活农村产业的“一池春水”也是偃师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大亮点。
2020年,偃师市稳步推进电商扶贫,围绕农村产品上线、培训就业、服务保障等工作,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和脱贫致富的能力;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针织、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扶贫基地,引导贫困群众就业;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项可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至少有2个产业项目或增收措施。
通过修订完善产业奖补、金融扶贫等政策,偃师市安排专项产业发展资金,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帮扶贫困户的积极性和农户的产业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必须培训和引导好农民。偃师市通过逐镇召开产业现场办公会,现场对标任务,研判各镇产业脱贫形势,督促各镇加快产业发展。
偃师市各镇你追我赶,加速推动产业发展,新增产业项目种类显著增多、规模明显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局面。
偃师市对全市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提高有组织就业程度,增强就业稳定性;加强对已就业贫困劳动力跟踪服务,对存在失业隐患的,及时介入帮扶;采取送培训下乡、以工代训、“互联网+培训”等形式,满足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通过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帮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偃师市还大力推广“扶贫车间”就业扶贫模式,在有条件的镇(街道)设立就业扶贫基地,采用“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引导企业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特点的就业岗位。
2020年,偃师市实施扶贫产业农业种植业项目12个,共计投资1764.4万元;艾草加工业项目1个,投资150万元;黄杨交易市场1个,投资130万元。与此同时,偃师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偃师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奖补政策细则》,要求各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脱贫攻坚合作社发展壮大,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贫困户利益与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有效联结。
技术培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群众有需求,人社部门有回应。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由于家庭、身体等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等问题,偃师市人社部门还结合农村产业特点,组织农业或畜牧水产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联合各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在本人自愿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公益性岗位。
在实施就业扶贫的过程中,偃师市根据贫困户培训意愿,按照技能培训与产业结合、与就业结合、与增收结合的要求,有效整合分散在扶贫、农业、科技、人社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培训项目,通过上门授课、田间地头培训、群众“点菜”培训等多种形式,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1次以上培训,学会1项至2项实用技能,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
劳务经济仍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主要来源,劳务输出仍是做好农村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偃师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开展转移就业专项服务,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引导外出就业;与对口帮扶的深圳、浙江加强劳务协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全方位开展劳务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脱贫之路、扶志之策。目前,偃师市已累计实现15609人、4698户脱贫,2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就业扶贫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推动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快了脱贫步伐、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改变了乡村面貌、美化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