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伊始,偃师市府店镇任窑村的多名小学生,从市区学校转回了村里的小学上学,因为村小学校园环境变美了,硬件、师资改善了,可以和市区学校“比美”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这得益于偃师市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创建。
日前,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材料审核和现场督导评估,偃师市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该市义务教育跨进了新时代。
大投入高标准,夯实教育均衡基础
位于市区伊洛社区的窑头小学在偃师实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创建后,扩建了教室,通过积极落实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该校可以接受本学区内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大班额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
为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偃师市按照“标准从高、城乡联动、培优补差、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深入全面调研。从2014年到2017年,该市义务教育均衡创建共投入2.87亿元,协调解决学校建设用地345.6亩,完成新建学校1所,实施新建和改扩建项目118个,新建学校运动场地22块,新增图书65万册……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一校一特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北邙之巅,邙岭镇牛庄小学百年历史的校园内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该校通过开展“立本教学”等特色教育,荣膺“洛阳市示范性特色学校”,成为偃师市义务教育均衡创建成果的乡村学校代表。
偃师市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主线,坚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办“优质+特色”的教育,探索出多种类型的高效课堂模式。
通过与省外名校开展组团发展,市直中学、大口镇中等学校与上海名校合作,实现定期跟岗研修和专家入校指导。同时,市区的市直中学、实验中学、伊洛学校3所洛阳市特色学校与府店一中、缑氏一中、大口镇中等6所薄弱学校组团帮扶,“捆绑”提升。
目前,偃师市已拥有伊洛学校、牛庄小学等13所洛阳市特色学校,16所偃师市特色学校。
精准帮扶,城乡教师形成“对流”效应
为促进城乡学校师资均衡,从2014年至今,偃师市先后招录教师700余人,其中特岗教师590人,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114人。同时建立了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机制,通过“送课下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先后让1614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参与了城乡交流活动,实现了城乡优质师资共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年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创建,在偃师市教育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让该市的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有了跨越发展。下一步,该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教育正确方向,找好教育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攻坚战,全力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的目标迈进。(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