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区人民政府

偃师:发挥优势打造产业扶贫“定海针”
来源 : 新华网河南频道   发布日期:2017-12-19   点击次数:4217次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当地远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打工的偃师市缑氏镇贫困户杨世伟对此深有体会。该企业先后吸纳当地10名贫困劳动力“就地转移”,每人每年可稳定收入1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偃师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557人中,有4638人实现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达六成以上。

偃师市民营经济发达,拥有制鞋、电线电缆、摩托车、针织、壁纸等产业相关企业1万多家。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偃师市积极发挥产业优势,“两套方案”促进产业与扶贫有效对接,实现“就业脱贫”。

家庭有劳动力但无法外出打工怎么办?“就地取材”促转移。

该市出台《关于鼓励动员全市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工作。在该市开展的“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活动中,60家规模较大、带贫能力强的企业定点帮扶53个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发挥企业信息、技术、市场、资金等优势,帮助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转移就业。

制鞋业是偃师传统优势产业,占据全国市场三分之一以上,域内有鞋业专业园区4个、鞋企1000多家。该市积极协调鞋业集聚区的鞋厂将鞋帮加工、绣花等业务外包到贫困村,组织当地贫困群众集中生产,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目前,偃师约有300家制鞋企业进行区域内来料加工业务,每年加工鞋帮、鞋垫、商标等约3亿件、带动群众就业1.5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700余名,每人年增收5000元以上。

在此基础上,该市积极打造扶贫车间,各镇均结合自身产业实际建设扶贫车间,以企业租赁、吸收贫困户就业等形式带动脱贫。目前,偃师已经建立了13个扶贫车间,另有12个正在建设中。山化镇光明村依托该村优质鞋企,规划建设标准化制鞋扶贫车间2个、总面积1300平方米,建成后贫困户除得到租赁收益分红外,还可优先安排附近2个村48户贫困户就地转移就业。

偃师还积极推进“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经纪人+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依托22家洛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示范农民合作社和10余家协会组织,带动和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提高生产收入。并重点依托协会等组织,培育香菇、葡萄、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吸纳就业1500余人,覆盖贫困村20多个。

为提高贫困户就业质量,偃师大力开展“点对点”选岗和培训活动,积极组织“贫困人口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106个,2016年至今已累计转移贫困劳动力2600人。并结合村情和群众技能需求,先后在56个贫困村、非贫困村开展中式烹饪、家政服务、家禽养殖、葡萄种植培训班,共培训贫困劳动力580人,免费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为贫困人口铺平就业大道

家里没有劳动力怎么办?能人动助脱贫。

偃师市府店镇养殖大户杨洪均,前不久通过“能人帮扶贷”从偃师农商银行贷款50万元用于发展养牛,同时带动府店镇西口孜村5户贫困户,每月向每个贫困户提供272元的脱贫帮扶金。这一创新模式,是偃师市推出的能人帮扶贷,向具有扶贫带动能力、有帮扶意愿且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发放扶贫贷款,是产业扶贫的另一形式。该市对带贫个人,给予最高10万元的惠农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对带贫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惠农扶贫贴息小额贷款。截至1120日,偃师市已发放扶贫贷款4426万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534户,预计使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左右。

偃师市委书记宋义林说,我们通过各种优惠让利于帮扶人、帮扶企业,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优先用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